什么是輿論
盡管十分不情愿,但我們還是不得不從輿論的定義開始。否則,我們討論了半天的東西到底是什么都沒有搞清楚,我們的討論有什么意義?
輿論是什么?
答案似乎簡單到誰都知道。街談巷議中, “輿論”已然成了一個被反復提及的詞匯,但人們往往忘記了,它還是一個專業(yè)的理論術語。恰恰是這種人人都會用的術語,可能有著最復雜最難以定義的概念。
從人類社會一開始,就有輿論現(xiàn)象,但“輿論”這個名詞卻出現(xiàn)得晚。當大眾傳媒作為一種強有力的輿論機構出現(xiàn)時,人們才開始認真地打量它。學者對輿論下定義樂此不疲,但一個個似乎都在做無用功。他們不斷對輿論下著自己滿意、別人卻不怎么滿意的定義,讓后來人不得不另起爐灶,重新對輿論再下另一個同樣只令自己滿意卻不見得讓別人也滿意的定義。
1965年,美國學者哈伍德,切爾德斯在《公共輿論:特性、形式和作用》一書的第二章中,總結了對公共輿論的50種定義。但哈貝馬斯在其影響深遠的著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zhuǎn)型》中斷然宣稱: “即便是科學,尤其是法學、政治學和社會學顯然也未能對‘公’‘私’以及‘公共領域~公共輿論’等傳統(tǒng)范疇做出明確的定義。”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一種悲觀主義論調(diào)開始流行,人們甚至認為輿論是虛構的,屬于思想史的博物館,只能引起歷史學家的興趣,學術界要求放棄“輿論”這個概念(至少在科學術語上)的聲音越來越大。
對于放棄“輿論”這個概念,最好的回應來自伊麗莎白·諾爾一諾依曼的這段話: “一個古代已經(jīng)可以被證明的,并且在幾百年來一直使用的概念是不可以被放棄的,除非是在想法和感覺上出現(xiàn)了一個從古代就開始使用的,反映了社會控制的某種形式,不可能更清晰的,有類似的廣泛性的概念。”
有輿論世界的存在,當然就有輿論概念的存在。輿論的概念應不應該存在,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人們對輿論世界的認識!定義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有多少種對輿論的定義,就有多少種對輿論的理解。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實現(xiàn)”,當一個對象還難以定義時,說明人們對于這一對象的認識還處于較低級階段;當一個對象有很多定義時,說明人們對這一對象的理鰓仍存在爭論。對于任何事物,只有想清楚了才能說清楚。如果你說不清楚,證明還沒想清楚。人們對輿論世界,還沒有想清楚!
前人給輿論下的定義已有成百上千條,這些寶貴的哲思不要浪費,我們不妨做一個簡單梳理,看一看這些多如牛毛的定義,它們在哪里打架。難道它們沒有共識嗎?